康众新闻 行业动态

新能源车“火热”背后,车险是“蛋糕”还是“一地鸡毛”?

时间:2022-07-22   访问量:231

得益于碳中和国家大战略方向、疫情后促消费等,新能源车辆销售“顺风顺水”。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


然而,新能源车火爆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及隐患,当中以车险首当其冲。如车主买不了车损险,或保险费用超高,保险公司理赔困难等,给从业者带来很多思考:


1、在新能源保有量、和新车销量增速都加快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是不是“蛋糕”?

2、市场还是“老三家”保险公司的天下吗?

3、车企入局保险经纪代理,是否在抢夺传统保险公司“蛋糕”?

4、新势力车企牢牢把控配件源头,在车险上是否有优势?



新能源车,买得起保不起?



新能源车险一直存在价格过高的问题,这固然与新能源车保费按补贴优惠前价格计算有关——很多新能源车的国家补贴都在几万元左右,按照补贴前价格计算的车险保费,自然就要比燃油车的更贵;但主要还归因于车险定损无依据、维修成本过高带来的车险赔付率过高。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呢?原因如下:


1、主机厂不愿意公开配件数据。以我们新能源维修团队为例,目前维修车辆很多配件是以车拆件为主,有些小众车型甚至需要自己重新改电路板,甚至用3D打印生产配件。

2、新能源车电子化、智能化程度高,导致维修成本变高。

3、很多车身甚至一体化成型,外观件一点微小事故都得整体换车身外观件。

4、新能源车维修机构少,维修成本普遍抬高。

5、以上原因反推到理赔端,导致保险公司定损无据可依,维修方案成本过高。


恶性循环下,很多保险公司在拒保新能源车辆。“保费高、投保难、定损难、配件贵、找件难、维修机构少......”,这是目前新能源车主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



车企能否啃下车险这块“蛋糕”? 



首先,新能源车险的增长体量意味着未来这是一块“大蛋糕”。作为源头的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并没有借助源头优势把车险拿下,那么在新能源时代,车企有没有可能夺取这块蛋糕?


在传统车企这块我认为非常困难,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问题。合作过的都清楚,这类企业最大的发展障碍就是体制问题,也导致了其具备燃油车制造优势的情况下,同样面临创新窘境。


新能源时代给了特斯拉、“蔚小理”们机会。那么造车新势力没有了过去的包袱,能够携车源优势,一统后市场及车险的江湖吗?


我觉得,依然很难。这方面可参照智能手机领域——至今没有几家企业真正把全产业链乃至C端生态建立起来。


以运营用户起家的小米,早期算是手机领域的新势力,其后来小米社群生态用户真正的“含米量”到底有多高?小米后来走了智能家电生态,疯狂扩SKU,到现在已经不算是一家智能手机企业。


智能领域的制造业门槛其实很高,否则没有后来华为携供应链优势超越小米的故事(当然在贸易战、芯片战的堵截下,华为又跌落了)。


对比智能手机,造车要难得多,更依赖供应链能力,而且汽车同样也“缺芯”。


同等条件下,成就一个新能源车企的难度,要远高于成就一个智能手机厂家。更何况,我们假设的命题是,新能源车企能不能顺道把车险给“啃”下来。难上加难!


我认为新能源车企做车险需要几个必要条件(包括且不限于):


1、能造好车,这点已经过滤掉98%的企业了,这几年动辄上百亿投入的新能源车企倒闭的例子比比皆是。造好车的资金门槛就足以刷下大量车企。

2、运营好车主,车不单要卖出去,还要摒弃过去卖车的思维,把车主买车当成是开始,让用户喜欢你的车,还喜欢你的服务。

3、供应链是新能源车企很大的弱项,目前整个新能源车汽配供应链没有形成体系化、规模化。售后汽配供应链必须完善。

4、基于对车主数据进行车险精准定价,通过可控的车主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优势进行车险控赔。



新能源车企的“车险故事”多坎坷



如今,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纷纷布局保险经纪牌照。


这一方面源于政策的鼓励以及其自身优势。早在2012年,保监会就发文明确,鼓励和支持汽车企业出资设立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或者采取与已有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合作,由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统筹开展汽车保险业务,推进车企代理保险业务专业化运营。


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新能源车企在车辆出行数据方面优势明显,更容易对用户的用车行为进行风险监测,车企设立保险机构可以节约风险管理成本和中介费用。


另一方面,车企布局车险,可以借此增强与用户的连接,拓展更多综合服务,实现服务闭环。车险从消费产品变为服务产品。


这里普及一个知识,车企自营车险的先河,是从特斯拉开始,其在美国自营车险已经铺了9个州。其实车企最理想是布局车险公司,因为政策原因在中国很难实现,所以普遍采取了布局保险经纪牌照的方式。


特斯拉开始做车险,某种程度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创始人马斯克觉得特斯拉车型在上保险时,被“针对”了。


比如同样30多万元的车,保险公司给特斯拉车型的保险价格比其他公司的车型要高,而且是“全网”统一口径的高,让特斯拉车主非常难受。


保险公司也特别委屈,特斯拉的赔付率居高不下,由于特斯拉是一体化车身,车辆的集成度非常高。同样的撞击,其他车只是小修小补,特斯拉就要换一整套,保险赔付压力比同价位的车更大。


双方为这事掰扯很久,马斯克不想和保险公司扯了,于是特斯拉开启了自营保险计划。车型来说,自营保险的费率比其他公司低了20%到30%,不但如此,特斯拉还给非特斯拉车型留了投保的“后门”,也就是一部分非特斯拉车型也可以在特斯拉公司投保。


保险公司就着急了,虽然也针对特斯拉等车型做了保费下调,但对比特斯拉的“逆天”价格还是没有优势。特斯拉自营车险其实属于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这就意味着它在车辆定损环节更加科学,肯定比第三方车险更有成本优势。


所以,特斯拉美国的案例给了一众新能源车企启发,纷纷讲“特斯拉保险”的故事。


不过,车企在中国自营保险的障碍和考验还有很多:


1、政策因素,车险在中国是监管下的品类,带金融属性,并且可创新的空间有限,之前燃油车UBI车险碰到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

2、新能源车企能否做到保有量,足够支撑一款车的保险“大数定律”;

3、新能源车企能否做到售后服务闭环;

4、供应链能否满足。


这些挑战都是摆在新能源车企面前的一些大障碍,有些是结构性的难题,有些很难逾越,比如保险牌照变经纪牌照,力度就会大打折扣。



作者丨张杰

来源|AC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