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众新闻 行业动态

汽修店一场“空调杀菌”活动,引发严重客诉、老客户大量流失,问题出在哪?

时间:2022-12-09   访问量:240


提到易损件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店里天天都在做的项目,同时那些供货商给门店“赋能”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产品知识培训、销售转化培训、运营管理培训、货品堆头展示等等。


但是,门店实际的效果可就参差不齐了,有的门店确实得到了显著提升,有的不仅毫无提升,同时还出现了产值下滑、客户流失的情况。



供应商给门店赋能,为什么总被吐槽?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就两方面,一个是供货商的培训错误引导导致,另一方面则是门店“消化不良”导致。


出现这两种情况的门店,我日常都遇到过,同时做得好的门店也碰到了很多,做得好的案例咱之后再聊,先跟大家分享两个失败的案例吧,毕竟现如今的经济形势下,大家还是少踩“坑”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


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跟一个洗美快修快保店的老板一起吃饭,他给我讲了一个事情:年初天津的疫情闹得有些凶,门店受影响很大,有个做空调杀菌的业务员到店和他谈业务,他感觉业务员给他讲得挺好,无论产品还是营销方案,讲得都很到位,于是就进了十多箱货,包括雾化杀菌剂、空调管路清洗剂以及蒸发箱清洗剂。(因为进货数量多,会赠送雾化杀菌机器和可视化机器)


在铺货当天,业务员还给门店的人员做了产品知识、卖点、营销策略、实操的培训,整体感觉十分专业,尤其是营销策略。


这里和大家简单说一下营销策略:


1、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消杀无疑是想蹭一波热度,同时也快到空调的使用时间,所以这几种产品属于应季产品。将车内雾化杀菌和空调管路杀菌作为引流产品,将空调滤芯、蒸发箱可视化清洗作为转化产品。


2、通过店内易拉宝展示、店内人员推荐、朋友圈宣传作为引流渠道。


3、车内雾化杀菌和空调管路杀菌制定了两种销售模式,一个是针对维保用户消费满500元加28元享受两项杀菌,另一种是68享受两项杀菌。


4、空调管路杀菌单瓶成本13元,可以做2-3台车;车内雾化单瓶成本10元,加水稀释后可以做4台车。


5、对到店车辆加微信并建群,便于私域运营。


这么看貌似没什么问题,实际效果也还可以,但不久便出现了问题。


车内雾化一瓶药剂多车使用倒无可厚非,毕竟有设备,但空调管路杀菌一瓶多车使用的话,一旦遇到较真客户就很尴尬,并且这位客户还属于那种完全不给你任何机会的客户…


客户把施工过程拍了照片,并且关键对话还被录了下来(一瓶多车使用),之后便传到了建的客户群里,导致群内客户严重流失…(群内将近200人)。同时这种消杀对于“疫情”貌似毫无作用,所以蹭热度还是要斟酌一下,得经的起推敲。


其实空调管路杀菌一瓶用两台车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但由于供货商一味的“门店”降本增效,忽略了产生客诉的风险。降本增效我也是提倡的,但可以事前和客户讲清楚用量,又或是将剩余杀菌剂交客户保管,下次免费或收取相应手工费进行施工,应该就可以避免这类的尴尬了。毕竟事先说是专业,事后说是狡辩。


同时,这类杀菌产品还要考虑客户是否会过敏,是否有婴儿、孕妇、呼吸系统疾病、年迈人群等,最好事前与客户沟通一致、或进行告知,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再者,疫情的热度不是不能蹭,但这类杀菌产品是否真有效呢?如果我们不确定的话,还是不要这样蹭好。


这个案例勉强可以归类于供货商的错误引导吧,在帮追求利润的同时没有做好相应的方案,导致了客户的流失。


当然,门店也有脱不开的责任。如果门店人员能及时发现这个潜在风险,也可以避免事故发生。



供应商“正向”赋能的常规姿势



当然,也有做得不错的案例。供应商赋能做得好的,基本上都不会忽视“产品/项目的落地”问题。


10月上旬,我到了一个老板的店里,刚到店面就看到非常显眼的红布标,上面写着“会员免手工费更换冷却液”,同时店内也摆起了冷却液、防冻玻璃水的堆头、还有“三清”产品推头、火花塞和雨刮片的堆头。


我就夸了老板这个的店面陈列,老板说这是他们的易损件供货商出谋划策、还跟着一块摆的,而且免费铺了一些产品、做了相应培训。我在店的时候正好碰到供应商的业务员到店里做活动追踪。


这个业务员的活动追踪过程非常有意思。首先,业务员并没有急着问这两天产品的出货量如何,而是先问了员工对此次活动的认可度如何;之后,业务员又了解了活动的推广工作,王问员工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再问了进店量;最后才问了出货量。


笔者还了解到,这个活动其实是外省市做的,开交流会的时候分享了出来,这个业务员进行了借鉴,还针对门店实际情况做了相应改变,并帮助老板进行落地…冲着这个过程,结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综上不难发现,供应商赋能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各家品类、区域资源不同可以有无数种组合方式,但几乎都是“产品培训”相关,而门店想要的赋能其实是“增加客户数量”。


行话说是“帮门店引流”,直白说就是“帮门店抢客户”。现在见效最快的方法的确是“各种低价引流”。传统的“低价引流”就是“9.9元普洗”、“99元全合成机油保养”项目引流。


这类传统低价引流的方式特点鲜明,价格跳水、且大部分会使用成本低廉的产品(也包含一些高成本的项目低价销售),简单粗暴、效果不错,但弊端也很明显:到店客户消费能力较低,不易转化,几乎不具备“忠诚度”并且容易出现区域“内卷”。


即便是“低价引流”,也要做新。举个例子,小保养机油、机滤,门店正常就是280的售价,我们是不是可以售价不变,多一些“附加值”呢?



供应商“正向”赋能的创新姿势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加项目”的方式也不好使,都是老套路了。确实,之前也经常有店内保养赠什么洗车、打蜡、玻璃水、洗节气门等项目,或者什么会员卡、工时代金券等等。但时间久了客户就不感兴趣了。


原因也很现实。传统附加值与客户到店所享受服务“关联性”极强,这种关联性强的项目我们即使做了相应的优惠,在这种消费降级、消费理性化的背景下也凸显不出多少优势。


但是,“低价引流”的做新,其实不局限于项目组合新,更可以是渠道新。


“帮助门店构建新渠道”,这种方式不仅适合那些易损件供货商操作,同样适用于区域的连锁,只要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便可尝试与一些异业进行合作,毕竟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大家(各行业)“报团取暖”共渡难关的胜率才会更大。


比如笔者最近接触到的一个供应商做法就有点意思。他把行业一直没玩起来的“车友会”方式又用起来了。


笔者也跟他分享了自己之前的一些做法,互相学习了一把。


我之前在某全国汽服连锁任职的时候,总去一家中餐厅去吃饭,规模开业操办红白喜事,于是便与该老板进行了合作洽谈。


这种新渠道的合作洽谈是有技巧的。因为想得到对方的资源必先考虑能为其提供什么资源,方可作为交换,也是互惠互利的道理。


具体方式如下,我们在了解门店的人均消费是45元以后,便跟老板一起定了策略:只要人均消费到达50元(活动定价要超过原有的人均客单价),就可获得加18元享受一次原价115元普洗加打蜡,销售凭证为提前印制好的会员卡片,每桌仅限1张(但实际为每人限1张,这么说是为了满足人性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使客户提升对餐厅及门店的好感)。销售成功的服务员可获5元提成,门店施工洗美技师提成8元,另外10元作为门店收入。


我们也印制了一些此项活动的桌牌,摆在餐厅餐桌之上,同时我也与餐厅店员做了简单的话术交代,可以以此次活动引导客户多点一道菜即可参与,就算吃不完带走下顿吃也不会浪费,同时18元就算洗个车也是很划算的。


一般有经验的服务员,是可以观察出是哪位买单的,在销售话术当中也可以加入这句话,您可以再多点2道菜,不仅仅您今天请朋友吃饭会更有面子,同时还能花18元洗个车外加打个蜡,好事成双嘛。再者,如有客户想多购买就要求服务员请示餐厅经理,经理再与门店沟通,之后告知客户可以购买,制定此流程纯属“套路”。


同时服务员的提成次日进行发放,事后统计过,单周提成最多的服务员拿了将近500元的奖励。并得知单桌多人购买的几率极大,这便是“羊群效应”。


当然,合作很难做到100%的转化,但之后我们门店确实有合作车辆进店,老板也反馈说人均消费确实有所提高了。同时销售成功员工还会有5元的提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高餐厅员工升忠诚度及员工满意度。


同时,我们门店客户同样筛选出消费能力不错的客户,销售中餐厅的会员卡,到餐厅消费会有相应的折扣,同时给我们门店销售成单人员现金奖励。


这种异业同客群的方式确实操作起来难度大了一些,但是好处很明显。首先客户的忠诚度很高,毕竟给客户提供的较多行业的服务;同时这种模式运作起来的话,周边的竞争可能就不存在了,毕竟这种“护城河”还是很难逾越的。



作者丨郝斌

来源|AC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