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透明修车”模式出现:接受车主自带配件、工时费明码标价、收会员年费…可行吗?
时间:2025-03-12 访问量:35
每隔一段时间,汽车后市场就会掀起一阵“透明修车”的热潮。日前,作者观察到,行业中又出现了新的“透明修车”模式,其主打的是“配件透明不加价+不过度维修+工时费核算逻辑公示”。

简单而言,就是配件、项目、工时费三个维度的透明。得注意的是,相比于近两年热议的“一口价”模式,新的“透明修车”模式存在几个差异性。
一是配件不加价,甚至接受车主自带配件;
二是工时费明码标价,并依照场地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成本,向车主呈现工时费标准的计算方式;
三是向车主收取会员年费,价格499元一年。
当然,在门店定位、业务模型、维修方案等细节方面,各种“透明修车”模式也有所不同。对于“透明修车”,行业人士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肯定者认为“透明修车”可以解决配件加价高、小病大修等行业顽疾;质疑者则是担心“透明修车”在配件之外存在不透明之处,或者模式难以维系门店正常经营。
总的来说,“透明修车”模式的前赴后继,初衷还是在于,利用某种标准化的方式赢得合理的利润,摆脱一味的低价竞争。问题在于,这一初衷可以实现吗?
2025刚开年,行业就出现了新的“透明修车”模式。这家企业采用较为极端的说法:用“价格裸奔”模式颠覆行业。到底什么是“价格裸奔”?梳理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配件透明,诸如火花塞、滤清器等易损件,在门店明码标价,并且按照进货价来销售。根据官方信息,门店的博世火花塞定价38元/个,马勒滤清器24元/个,均为含税价。我们通过某电商平台查询到,在官方旗舰店,博世火花塞最便宜158元/4个,一个折合39.5元,马勒滤清器最便宜也要29元一个。也就是说,这家企业的配件直接对标电商价格。更进一步,企业还打出了“可自带配件”的口号。由此看出,这一模式不依靠配件加价实现盈利。上图就是这家企业的会员工时费透明公示。梳理下来,这一工时费标准存在两个基本逻辑。逻辑一:116元/小时工时费的计算方式,是依据成本测算所得,成本包含场地、单车服务人工、设备折旧费三方面。这就向车主传递出一个信号:这一工时费标准对于企业而言,并没有盈利空间,都释放给了房东、员工和设备,也可以理解为成本价的概念。逻辑二:在116元/小时工时费标准的基础上,企业为不同项目制定了不同的服务时长,以换油保养为例,标准时长1小时,那么这个项目统一收取116元工时费;安全检测时长30分钟,这个项目工时费就是58元;时长最久的是全车贴膜10小时,工时费1160元。在逻辑二的基础上,以换油保养工时费为例,无论一个员工花费半小时还是两小时完成操作,都是收取116元。第三,方案透明,简单来说就是解决“小病大修”的问题。根据官方介绍,这家企业开发了一个小程序,车主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实时检查照片:红色标注必须更换的部件,黄色提示建议观察项,绿色代表完全正常,以此来杜绝“小病大修”。通过上述三个透明,我们会发现,对于单个汽服门店而言,配件和工时似乎都没有盈利空间。那么,门店到底靠什么盈利?简单来说,上述提到的三种透明权益,车主需要成为门店会员才能获得,其价格是499元/年,并且享受夜间救援、洗车成本价等十几项权益。会员费可以理解为利润前置:首先把一个车主未来一年的利润收上来,后续的服务反而没有太大盈利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方平台,这家企业算了另外一笔账:通过将基础保养工时压缩至0.8小时(行业平均1.5小时),门店实现“薄利快销”:假设单工位日接5单(坪效70%),116元/工时×5小时×30天×8工位=14万元/月,刚好覆盖房租人工。换句话说,按照这一模式的设想,门店也可以通过提高基础保养服务效率,在工时费维度实现盈利。总的来说,在配件不加价、业务不加项的背景下,这个新的“透明修车”模式,主要还是依靠会员费和服务效率实现盈利。这和过去几年行业熟知的“透明修车”,似乎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针对新的“透明修车”模式,作者尝试联系这一模式的负责人,希望了解更多想法和细节,截至发稿前,对方并未回复。与此同时,作者也和多位行业人士交流,听取对方对于这一模式的看法。其中,不少资深人士表示,类似的会员模式,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就存在过,只是那时的时机不对,“当时电商平台、互联网信息没这么发达,车主的价格敏感度也不是特别高。”如今,车主对于常用易损件,可以随时在电商平台查到价格,所以,主打“配件不加价、可自带配件”,确实能满足部分车主的心理需求,在最浅度的层面获得车主信任,让车主觉得自己没有被欺骗。更进一步,这一模式根据三大成本,清晰地测算出工时费标准,也为车主带来了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基于上述两个信任,门店最终将车主导向会员收费体系。这是这一模式的底层逻辑之一,也是部分行业人士肯定的一点。在此基础上,不少行业人士也提出了一定的质疑,总结下来,主要是几点。第一,主打“透明修车”,还是从低价省钱的维度为车主考虑,但又同时设计会员年费制度,需要车主提前支付499元,先交钱后服务的理念,和省钱的理念存在一定矛盾。第二,虽然工时费标准116元/小时相对透明,但是项目的服务时长,其实缺乏统一标准。以换油保养为例,规定1小时的时长,但现在已经有连锁企业推出半小时换油服务;安全检测30分钟需要58元工时费,而抖音上198元保养套餐,安全检测算是赠送项目。由此看出,所谓的工时费透明,到底透明到什么程度,行业并没有统一说法。第三,一个非常典型的行业观点:如果生意有算术那么简单,那该有多好。这个模式确实在不少方面测算得比较清楚,但是忽视了其他变量:地理位置、区域差异性、库存成本、配件损耗、自然流量和线上流量、员工招聘和培养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门店业务造成影响。第四,这个模式非常依赖会员数量,在早期会员数量不够的情况下,如何支撑门店正常运营,也是一大痛点。第五,目前来看,门店陈列的项目以维保为主,没有深入到较为复杂的维修项目,并且未对售后做出明确的承诺,这些都是潜在问题。当然,行业观点莫衷一是,并不意味着全然肯定或否定这一模式,而是从基本逻辑出发,理性思考行业的各种可能性。所谓的“透明修车”,商业模式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落地执行的可行性,行业肯定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03.
在这一模式之外,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过“XX透明修车一口价”、“昆明透明修车XX”等行业IP,活跃在自媒体平台上。为什么行业频频出现“透明修车”的概念?以热议较多的“XX透明修车一口价”为例,根据负责人的说法,主要是“应对互联网平台的冲击。”简单而言,过去部分门店和连锁的经营逻辑是:利用低价轮胎保养抢客户,再将客户转化至高价项目,而为了弥补低价引流的成本,高价项目可能存在价格虚高、小病大修等问题。所谓的“一口价”,除了将配件成本曝光给客户,还提前明确工时费标准,不在服务过程中增加其他项目。本质上还是解决客户信任问题。当然,行业对于“一口价”的模式也存在争议,比如综合材料管理费的收取是否合理、配件和工时费价格偏高等。先不论孰是孰非,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长期以来,汽服汽修确实存在较为普遍的灰色地带,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部分门店价格虚高、重复收费、乱加项目、以次充好等,最终损害的是车主对于整个行业的信任度。作者提出过一个观点,汽服业的本质是基于信任的技术服务业。过去,大部分门店并未明确区分配件、技术、服务等各自对应的收费标准,主要还是依靠配件加价实现盈利。如今,电商平台让不少配件价格变得透明,同时自媒体平台击穿了大部分项目的价格体系,汽车后市场早已不是原来的暴利行业。所以,所谓的“透明修车”,一方面是利用概念获取车主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被逼无奈,在配件难以盈利的情况下,很多模式本质上还是向技术和服务收费,比如“一口价”就明确收取管理费、服务费、工时费等。这是技术和服务溢价的逻辑,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少收费、不收费。以美国市场为例,汽车维修行业的工时费标准是由各数据服务商进行定义,并整合在门店的系统里,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收费标准不同。例如维修一个水泵,目录指定工时为3小时,孟菲斯当地工时费标准为110美元/小时,即使技师只用2小时就修好,但最后还是按照3小时来结算。作者了解到,由交通运输部制定的《汽车维修工时定额核心方法》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正在全国不同区域宣传推广,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工时费标准的统一和执行。当然,在明确收费标准的同时,门店也要提供对应的技术价值和服务价值,这才是一家门店生存的基础。否则,再好的模式,如果无法得到客户的验证通过,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