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众新闻 行业动态

汽车后市场正在“劝退”汽修人?

时间:2022-08-26   访问量:293


从业十余年,至今不言弃,面对当前状,进不易,退更难。


有人讲:疫情过后,汽车后市场会加速洗牌和开启“劝退”模式,万千汽修人和门店将失去工作或者改行。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汽车后市场目前正在出现的一种悄无声息现象。



人离场,店关门



如果稍稍观察行业,就会发现,汽车后市场正出现人离场,店关门的现象。


在汽车后市场,社招从学徒到师傅需要三年,校招从实习生到施工技师需要一年;从师傅到独立开店需要五年,从施工技师到门店店长需要三年再到区域经理甚至更高的管理岗位需要至少五年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要面临低收入,高消费的痛苦经历,要面临改行的诱惑,面临家庭的责任,真正能在汽车后市场从业五年以上的人目前不多了;至于从业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人,现在基本都三十有五以上了。


大家的现状似乎都没有当年入行前想象中那么好。


在笔者身边现在有两个类型的行业朋友:个体汽服门店的老板,4S店、连锁店、其他汽车业务企业的中层或者高层管理者。


以创业和上班为标签,虽然同为工作,但是大家的现状却截然不同,这个差异是由认知造成的。


创业者:作为曾经的业务或技能小能手,带着自己的存款和家里的支持开了一家自己的门店。熟人介绍或亲戚家不上学的小弟成为自己的员工。


从开业能经营一年的是初级水准,经营三年的是中级水准,能够经营五年至今的是高级水准,想关门都难。


他们是汽车后市场的中坚力量。


上班者:同样作为业务或技能小能手,从一线的基层岗位晋升至管理岗位,负责一个部门或门店,有自己的小团队。


在固定岗位一干就是多年的说明遇到了瓶颈,在三年内只有一次晋升或岗位调整的说明工作碰到了天花板,自给自足没有问题,但是想要提高收入,似乎离开平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了。


他们是汽车后市场变化的无奈者。



在“折腾”中活下去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大鱼吃小鱼,小鱼没有虾米吃的情况愈演愈烈,大家都发出了由衷的呐喊:为什么现在的汽车行业竞争如此残酷。这样的呐喊,其实每一年都在问。


区别就在于,有些人把残酷的竞争问题当作情绪宣泄,而有些人,一直试图在竞争中“折腾”。不管是创业者还是上班者,只有试图去“折腾”才可能找到方向和方法,才可能通过改变认知重新去获得价值。


创业者经营的汽服门店虽然没有品牌,没有规模,也没有团队,甚至是只有两三个人的“夫妻店”,但一部分人就是要“折腾”,流行什么做什么,什么盈利做什么,所谓船小好掉头就体现出来。


循环机更换自动变速箱油的项目最先是在汽配市场出现的,那一批首先引进的个体汽服门店都挣到了高额的利润。


4S店和连锁店都还在用吊瓶给车主讲养护的好处时,内窥镜和积碳清洗机率先在全国的个体汽服圈疯传,当然第一批“折腾”者也收获了可观的利润,更有厉害的门店老板,店都不开了,转而去做产品开发和培训市场的业务。


这几年,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汽车行业交流会、培训会、游学会等活动可以说月月有,年年有。正是这些交流和碰撞,学习和引进,促进了汽车服务行业百花齐放的局面。借用一位抖音同行的说法:在店守三年,不如出门学三天。


现如今,这些折腾的个体老板和门店基本都成了当地的网红门店。他们碰到用工荒知道开始自己培养员工;碰到价格战知道要避其锋芒,选择小众网红项目来赚取利润;碰到营销大战,他们会用抖音和微信这些免费的互联网工具来引流;碰到互联网入局,他们会借助网络订单来开发增项并转化为自己的客户。


甚至在4S店和连锁店通过直播来让大家薅羊毛的时候,他们已经自己开启了汽车情怀服务直播,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所以,在汽车行业他们总能发现机遇,对于一年经验十年用的门店来说,也许转让和关店是最终的抉择,毫无办法。



求稳很难适应新变化



上班者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取固定薪水的管理者,一类是自己投资入股的合伙人。


出现这样的分类与上班者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有规模的企业来讲,有完善的管理培训体系,也有公开公平的晋升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很多是固定一成不变的,适合大部分希望以“稳”工作为要求的上班者,适合刚入行能够快速成长的有能力的人。


再加上工作属性的要求,不能够接受市场变化的信息,不能够与外界和市场进行有效的接触。这部分人在自己的系统内3-5年做到天花板,做到门店和部门的管理者,如果没有疫情,大家已经习惯了每天的工作内容,没有职业规划的动力,习惯了一日三餐,准时准点上下班。


可怕的是一场疫情,这样安稳的日子被打破了,因为收入的不稳,这一批人无奈的选择了改行和跳槽,结果很可惜,跳槽穷三月,改行穷半年。


有一位郑州某汽车服务公司高管朋友在疫情后改行,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离开平台,我发现自己以前学的东西全都用不上了,还要重新开始。言语中是多么地无奈。


同样是管理者,有一部分选择了加入平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投资,当角色发生转变之后,他们除了常规的工作外,积极关注同行竞争者,更加关注市场的差异化和客户的需求。


他们像个体创业汽服人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的部门和门店在疫情下,在冲击下去适应,去提高收入。


对于他们来讲,不会轻言退场。工作到现在,求稳的管理者他们不敢后退,更不敢跳槽,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悲剧。


当汽车后市场在发生不断变化时,朴素的认知,求稳的理念就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了。



真正汽服老兵,都提前看趋势,做规划



如果出一道问答题:从2000年-2020年,汽车后市场中最难判断的趋势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呢?


笔者想,毫无疑问就是国家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


我们从1997年以后开始分享,因为1990年-1996年,汽车后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对象基本是公务车,服务群体以公家大修厂为主,这个期间鲜有创业者,只有技术老兵。谁是维修工师傅,谁就是权威。


1997年-2006年,汽车后市场开启高速发展阶段,服务对象还是公务车为主,私家车的体量占到15%左右,这个时候技术为王的汽修工出来开厂,绝对能积累一桶金,当时汽配维修一体的门店到处都是。


2007年-2010年,汽车后市场开始进入洗牌阶段(这句话在2009年的时候一位汽服老兵曾和笔者深入讨论过),公车改革,市场服务对象公车和私家车各占一半,很多大修厂失去了固定的公车业务,不得不改革和转型。


2011年-2017年,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对象以私家车为主,4S店模式不断下沉,汽车销量大爆发,另外国外汽车服务连锁巨头进入中国,每个地区都会有2-3家区域性的龙头店,同时品牌快修快保连锁店兴起,和4S店并行。


2017年-至今,以互联网跨界为首的汽服连锁门店全国布局,开始各种经营大战,其他个体门店要选择好自己的发展道路,有选边站队的,有不服硬刚的,还有放弃出局的。


同时,习惯了燃油车业务的我们更是对于日益发展壮大的新能源汽车心生怯意。


汽车后市场真的到了没法生存和劝退的地步了吗?


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占到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60%以上。


2010年-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汽车用品行业和维修行业总规模产值从1900亿元增至7000亿元,并且销售市场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加上私家车主整体的售后保养意识增强,每台车的售后服务金额约为车价的2倍。


自2013年5月1日起,开始按照新规定执行淘汰老旧车报废,其中私家车报废年限取消,最大行驶里程60万公里强制报废。规定称,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大型非营运轿车、轮式专用机械车无使用年限限制。


因此,中国的汽车后市场目前正面临一个历史发展机遇,即便是新能源车全面崛起,我们依然有巨大的燃油车保有量业务。看清现状,大可不必悲观放弃。


摆在我们汽车从业者的面前有以下道路可供选择:


1、个体门店必须做本地人性化经营,门店周边三公里住户至少有40%的车主是你的熟人和朋友;熟人和朋友需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

2、发展自我品牌,以专修和特服(轮胎、制动、底盘等)为主,做强,做到极致。

3、选边站队,牵手知名汽车服务品牌,携手共同进退。


能够看明白并思考的往往是优秀人的特质;抱怨和发泄,抵触和自封,从来都不可能带来财富的增长。


虽然当下的疫情和冲击不景气,但是依然有无数的行业红利在等着你。



向前一步的方向在哪里?



燃油车是当下,新能源是未来。


首先,全国各地的燃油车体量售后服务至少还有十年不会结束,不要被悲欢言论所误导。


新能源汽车市场就目前看来可以在一线二线城市普及,在三线到四线城市发展,但是全国有600多个城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新能源汽车。


如果你现在还在从事汽车服务:4S店、综合修理厂、汽车维修路边店、专修服务店、品牌快修快保店等需要在自己的经营场地,设备投资、人员素质、交通便利、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和收费标准方面做一下“刮骨疗伤”式的自我诊断。


抓住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成为主流的时间红利,在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汽车美容,汽车养护,汽车装饰,汽车电子,汽车娱乐和改装,汽车租赁和商务用车,二手车,汽车金融,汽车广告咨询和培训),我们依然还可以创造财富。


至于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汽车服务会是什么样,几乎都会想到新能源汽车,然而并没有明文规定从事燃油车服务的人员不能从事新能源汽车服务。


就目前看来,新能源汽车其实是两个领域的结合:环保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


环保能源被全球主要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开始推行,各个国家都在公布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我们迟早是要面对的。


智能汽车则是集结了各种高科技元素打造的全新汽车物种,在纯电模式下,未来智能汽车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无法想象。


在国内和国际的汽车领域,中国不仅可能赶超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还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世界上生产汽车最多的国家。30年后,中国造汽车在国际上会成为技术精良,品质超群的代名词。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追逐新能源,而是要去接受新能源汽车。时下能够布局新能源产业的也是后市场的头部企业,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出来积极的学习新能源知识,就像当年我们入行学习一样,空杯和归零心态去接受。


大方向,大趋势,听起来几乎人人都能懂,但是真要去操作,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愿我们都能够经营当下,拥抱未来。




作者丨梁晓英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