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众新闻 行业动态

保险公司和2万家4S店互撕,也要全面禁止返佣,只因七成保险公司车险业务亏损?

时间:2023-12-12   访问量:58


日前,根据证券日报的报道,截至今年10月底,车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达到98.8%,在63家经营车险业务的财险公司中,44家公司的车险综合成本率超过100%。


这也意味着,接近七成险企的车险业务承保亏损。


这一结果的背景是,今年一系列关于车险定价、费用管理等政策的出台,以及保险行业协会、人太平等头部险企共同推动政策落地。


更直白一点,在车险全面禁止返佣后,费用进一步收紧,人太平等头部险企有动力控制前端保费佣金和后端事故车成本,但中小险企在提高赔付率的同时,仍然依靠“拼费用”的方式赢得市场空间,这也是近七成险企的车险业务陷入亏损的原因之一。


无论哪种形式,保险事故车业务正处于转型阵痛期,必然有个体甚至群体的利益受到影响。



近七成财险公司车险业务亏损



汽车服务世界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了过去几年车险经营成本情况。


640.png


2015-2020年,车险综改之前,车险综合成本率在99%左右徘徊,综合费用率在40%左右,车险业务处于高费用率、低赔付率,承保微利的状态。


2021年,车险综改后的第一个完整年,车险综合成本率多年来首次超过100%,意味着车险业务总体处于亏损状态。


2022年,车险综改后的第二年,车险综合成本率降到97.23%,不仅实现扭亏为盈,综合成本率对比车险综改之前也有明显下降,同时综合成本率降到28.46%。


当然,2022年的车险业务扭亏为盈受多方因素影响,比如车均保费、市场费用率、保险公司的人员结构调整以及大数据的应用等,也不能忽视最大的潜在影响:口罩事件导致的用车频次和出险概率双双下滑,也因此综合赔付率只有68.77%。


不过,这种盈利的势头并未延续到2023年,可以用几个维度的数据来论证。


首先是今年年中,各大上市险企公布的上半年财报,其中,人保财险的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2%,但是综合成本率也出现上升,达到96.7%,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承保利润同比下降15.8%。


太保产险的情况更加极端,不仅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下滑,综合成本率还提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赔付率提升0.8个点,费用率提升0.6个点。


所以,对于大部分财险公司而言,车险遭遇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其次是前三季度的数据,在金九银十的节点上,前三季度车险行业保费收入累计6415.52亿元,同比增长5.7%;但是累计承保利润为78.04亿元,同比减少106.68亿元,降幅达到57.75%,也就是说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延续到了三季度。


与此同时,车险综合成本率进一步增长,全行业累计达到98.73%,比2022年同期高出1.89个百分点,已经接近车险综改前的水平。


最后就是文前证券日报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车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达到98.8%,近七成险企的车险业务承保亏损。其中,综合费用率为27.7%,综合赔付率为71.1%,同比去年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全行业的综合费用率仍然超过25%的上限。


今年的车险走势大致如此:综合赔付率必然上涨,但综合费用率难以下降。


具体到费用成本趋势,已经与二次综改的初衷相违背,也意味着还有不少险企仍然利用“拼费用”、“价格战”等方式进行恶性竞争。


由此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禁止返现返佣的政策。



8家险企签署“公约”

保险行业协会跟进



最近车险行业值得关注的事件发生在11月底,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财险、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太平财险等8家公司共同签署《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


这8家企业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绝对的行业头部。


《公约》基于今年发布的192号文和450号文两大红头文件,再次强调了不以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为导向,坚决执行“报行合一”,同时明确禁止返现返佣等现象。


几天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发《关于扎实做好车险行业自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保险行业协会和各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充分贯彻落实450号文,“不断降低对盲目‘拼费用’、比价格等粗放式竞争模式的依赖。”


所谓的450号文,就是今年9月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行业的普遍性解读是:以前主要是规范整个车险市场,这一次直接对车险费用开刀。


有行业人士表示,没有哪个年份像今年这样,对车险费用如此重视。


为何如此?


站在险企的角度,赔付率不断上涨,但是前端保费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因此给予的提成和佣金必然大幅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保险公司有动力逐步取消返佣返现。


站在行业的角度,原有的价格战乱象,使得保费和风险严重不匹配,险企的抗风险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赔付能力。并且,在“保费为王”的理念下,费用往往成为杠杆,不仅险企的经营能力和售后水平肯定得不到保障,还会滋生不法的保险代理和中介。


不过,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中,头部险企的风控能力较强,并且可以通过拓展电销、直销等去中介的方式降低费用,中小险企则缺乏类似的能力。


所以,尽管政策频出,但市场上“拼费用”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主要就发生在中小险企身上。


据业内人士介绍,临近年底,部分保险公司冲业绩压力较大,常用方式就是依靠费用的方式打价格战,同时为了保证手续费不“超限”,还会采取虚假列支等方式套取费用。


另外,车险行业一直存在地方自治的特点,即便头部险企的总部下达了宏观思想,但底部分支机构能否贯彻落实还要打个问号。


也因此,行业中的质疑声音不少。


有人反映,当地保险公司依然返佣严重,不是加投红包,就是20-30个高返点;也有说本地4S店最高还可以返25个点,而一般只有10-15个点。


“不要雷声大雨点小”,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原有利益链条被打破

新能源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当下,车险行业进入一个难熬的阶段,一方面,监管整顿车险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行业处于盈亏平衡临界点。


在盈利压力下,保险公司势必要将部分成本转移出去,以“减损”为主基调来降低赔付,所以,前端保费的佣金和后端理赔的事故车维修环节都成为众矢之的。


一方面,如今修理厂的保险佣金比例从过去的40%-50%下降到10%左右,这是降低赔付率的手段;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尽量压缩事故车维修的成本,例如缩减定损员,使用拆车件、再制造件等,也就是上述“减损”的应对方式。


毫无疑问,修理厂的事故车维修业务遭遇负面冲击。


一位行业人士总结:“费改后保费一定变少了,但费用需要一个出口,从哪里得到费用来维护更多保单的续费率呢?第一想到的就是修理厂。如今,我们拿到的条件是史上最差的,返点空间更小,卖保费也没有增值服务。这对修理厂来说不太公平。”


也可以说是,原有的保险公司-修理厂之间的利益链条被打破,但新的利益体系还未成型,保险公司自己还处于盈亏平衡临界点,因此难以顾及下游修理厂。


在综改深化的时间节点上,车险行业还面临着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变量。


根据各家保险公司的年中报,上半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收入都呈现爆发式增长,众安保险甚至同比增长超过200%,不过,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并不全是好事。


太保产险的内部人士就表示:“新能源车出险率高出燃油车出险率近一倍,加上今年汽车出行较去年大幅提升,这种情况下新能源车险成本超过了100%。”


简单而言,新能源车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业务,在现阶段处于“做的多、亏的多”的境地。


与此同时,上游车企正在积极切入车险业务,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等新能源车企,都在着手布局车险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已经通过全资收购易安财险,直接取得车险经营资格牌照,未来将完成新能源车险相关产品开发和报备,并建立销售、承保、理赔、财务、精算等体系,相当于和现有险企展开直接竞争。


政策改革和新能源车险,两大因素正在重塑车险行业的格局。


阵痛期必定伴随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市场化的道路也将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希望大家都能找准定位,在新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章:

44家财险公司车险业务承保亏损 监管持续整治险企“拼费用” | 证券日报



作者Gary

来源|AC汽车